首页 > 科技 » 正文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取得重大进展,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的持续策略得以推进。

 admin
生态保护补偿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采取多元策略,不断加大对生态保护主体和关键区域的支持力度,补偿资金规模逐年攀升。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简称《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步入法制化新时代。发改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强调,《条例》通过补偿机制与激励并举,致力于实现生态富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构建了生态受益者与守护者之间的共享利益模式,使当地居民从保护环境中获益,激发全社会对环保的内在动力,将环境保护转化为全社会的集体行动。 《条例》的出台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投入上的法律责任,并提倡社会力量的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负责人王心同指出,《条例》的出台进一步从立法层面明确了各方责任,并提供了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的途径。 据统计,我国已有20多部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包含生态保护补偿相关内容,涵盖森林、草原、湿地等多个生态环境领域,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地等地区。北京大学法学院汪劲教授,作为《条例》立法专家小组组长,认为《条例》旨在打造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行政法规,侧重于强化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规范化和调动各方积极性。 《条例》的核心任务在于平衡保护者和受益者的关系,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和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对进行生态保护的个人或组织提供激励。例如,多个省份已经建立了跨省流域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在补偿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条例》详尽规定了补偿对象、方式和具体机制,包括资金补偿、对口协作等多元补偿形式。 汪劲教授表示,《条例》不仅明确了补偿机制,还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建立持续的惠益分享机制,以及利用社会资金推动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他期待《条例》的实施能推动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进步,提升全社会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认识,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公平分享生态保护的成果。随着《条例》的实施和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将迈向新的高度。
本文标签:
探秘记者行:挖掘研发与品质为先的国货护肤新潮流。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成功举行,精炼信息传达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