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正文

长江开启“禁渔”的第三年,长江生态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ssw

综述

今年是长江开启“禁渔”的第三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和保护下,长江生态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各种鱼类的种群规模和数量有了明显回升,数量一度稀少的鳡鱼也在政策的保护下迅速崛起。

去年夏天,有网友发布了这样一条拍摄画面:三峡坝区的江面上,涌现出了大量体型超过2米的鳡鱼,堆叠在一起竞相游动着。这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忧虑,有着“水老虎”之称的鳡鱼是一种凶猛的掠食鱼类,如此泛滥真的不会影响生态吗?

长江的“哭泣”

长江,我国第一大河。在这条如巨龙般的河域中,各种鱼类如珍珠般闪烁,彰显着大自然的慷慨施舍。它们不仅是我国渔业的重要来源,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水域生态状况日益恶化。在过度捕捞,工业污染,水利建设,围湖造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长江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打击,白鳍豚,中华鲟等各种珍贵物种数量锐减,濒临灭绝。

经济鱼类的状况也不容乐观。生活在长江鄱阳湖地区的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洒一次网就能捞到上百斤鱼,有时还能捞到单条重达百斤,体长堪比成年人的大鱼。但最近这些年,捞到的都是二十来斤上下的小鱼。

2018年,长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数”低至“无鱼”级。针对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2021年,我国对长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渔”。

以往长江也实行过多次“禁渔”,但期限都比较短,往往几个月左右,效果也并不理想。此次禁渔10年,为的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恢复生态。

长江很多鱼类,包括“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性成熟一般需要3—5年,10年期限可以保证这些鱼类繁衍2—3个世代,达到各种水生生物数量成倍增加的目的。

凶猛的鳡鱼

禁渔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仅仅才过了3年,长江生态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恢复,三峡坝区内竞相游动的大量鳡鱼隐隐有泛滥的迹象。

鳡鱼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淡水鱼类,身体呈长筒形,头尖吻尖,鳞细小紧密,腹呈银白,背部灰黑,体侧略呈黄色,尾鳍背鳍深灰色,其他鳍和颊呈淡黄色。

鳡鱼分布非常广泛,我国5大水系中均有分布,以长江居多。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上层,游动迅速,身形矫健,性情凶猛,以掠食其他水生生物为生,冲撞力强,一般网具易被其逃脱。

鳡鱼生长速度快,3—4龄即可性成熟,性成熟后体长仍会增加,最大个体体长超2米,体重近200斤。每年4—7月汛期,亲鱼会在江河或大型湖泊水库上游的激流中交配产卵。卵顺流飘荡发育。

鳡鱼性凶猛,食性杂,体型大,淡水中鲜有天敌,鳙,鲢,鲌,鲴等河流中上层鱼类均是其捕食对象。

发现猎物后,鳡鱼会主动出击,一直穷追猛打,追上后疯狂撕咬,因此又有“水老虎”,“座山虎”之称。其凶悍特性又令很多养殖户为之痛恨,一旦鳡鱼入塘,其他鱼类皆会被其捕食。

并非“养虎为患”

鳡鱼如此凶猛,禁渔又造成鳡鱼数量激增,那禁渔政策岂不是在“养虎为患”?很多网友发出了类似的担忧。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鳡鱼这种掠食性鱼类数量太多,肯定会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

不过鳡鱼所能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鳡鱼虽然凶猛无比,但也属于食物链中的一环,必然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

长江生态中并非只有鳡鱼这一种掠食鱼类,鳡鱼在捕食其他鱼类时,种群内部和与其他鱼类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当鳡鱼数量过多,出现泛滥,其中势必会有部分弱小的个体因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而被淘汰,自然生态在无形中就调节了鳡鱼的数量和规模。

在三峡坝区中,鳡鱼数量众多,体型庞大,这证明了其他鱼类种群的增加。这表明鳡鱼有足够的食物来源,若非如此鳡鱼便无法维持如此大的体型。这实质上也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显著迹象。

画面中鳡鱼虽然看起来非常稠密,并不代表鳡鱼已经泛滥。鳡鱼是半洄游性鱼类,会在夏季进行繁衍,三峡坝区的大量鳡鱼就是在进行繁衍活动,等到夏季结束,它们又会向其他水域迁移。

整个长江水域生态系统拥有上千种水生生物,食物链错综复杂,每个物种都扮演着独特的生态角色,同时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

即使是鳡鱼真的出现大规模泛滥,对生态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在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下,它们的种群规模必然会回归到正常水平。

结尾

自然生态存在调节机制,这就决定了“水老虎”鳡鱼并不可能真的泛滥。不管是鳡鱼还是其他鱼类数量的回升,都证明了禁渔的正确性。相信在未来,长江中的鱼类一定会越来越多,记忆中上百斤的大鱼会再次跃出水面。

长江,这条滔滔不绝的母亲河,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更迭,承载了亿万生命的繁衍。10年“禁渔”是我们对生态的一次呼唤,也是我们对自然的一次承诺。愿我们能够铭记教训,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让水清,鱼跃,生机盎然的景象成为长江的永恒画面。

本文标签:
介绍一种简单好吃的豆角炒肉,让你轻松掌握这道美味的制作技巧
肥肉炼油的正确方法,帮助大家轻松掌握这一实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