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正文

大脑通过神经网络和处理模式识别,区分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语言的语音、语法特征。

 admin
人们对音乐和语言的辨识似乎无需刻意,科学研究长期以来对此的机制却知之甚少。近日,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其中包括来自纽约大学的研究员,通过实验揭示了这个神秘过程,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期刊上。研究者指出,尽管音乐和语言在音调、音色和韵律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关键在于理解它们在节奏和变化周期上的区别。 他们引入赫兹(Hz)这一精确度量单位来衡量声音的节奏,Hz数值越高,代表每秒振动次数越多。例如,人的步速大致在1.5至2赫兹,而史蒂夫·旺达的歌曲《Superstition》的节奏约为1.6Hz。对比之下,语言的节奏通常比音乐快2-3倍,音乐的音量波动(即调幅)一般保持在1-2Hz的范围内,而语言的调幅则在4-5Hz,意味着其音量变化更为频繁。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涉及300多位参与者的实验,让他们辨别一系列具有不同调幅和模式的合成音乐和语言音频。结果表明,人类的听觉系统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区分两者:对于参与者而言,节奏较慢(低于2Hz),且音量波动规律的音频更容易被识别为音乐;反之,节奏较快(约4Hz),音量波动较大的音频则倾向于被识别为语言。 揭示这种大脑区分机制对于治疗听觉或语言障碍,如失语症,可能具有重要价值。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潜在疗法,能利用健康的“音乐感知能力”帮助患者绕过受损的语言功能,通过歌唱表达意愿。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人类听觉处理音乐和语言独特方式的理解。
本文标签:
橙皮提取物可能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完整染色体序列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