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网络空间助力健康成长。
互联网全面融入学习和生活,未成年人在获取知识和信息更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不良信息传播等风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
如今《条例》施行已半年。半年来,涉未成年人的网络乱象有什么新表现,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各方如何落实相关要求,为孩子上网保驾护航?记者进行了采访。
未成年人上网亟须各方守护
北京市民孙杰(化名)发现,自己读小学的儿子总是半夜偷偷拿手机“刷”短视频。“我明明设置了青少年模式,晚上10点之后需要家长输密码才能登录,怎么还能玩呢?”
通过暗中观察,孙杰发现了原委。“即便使用青少年模式,孩子只要退出当前账号,用另一个手机号重新注册一个新账号,就能避开青少年模式。”孙杰表示,“我认为这样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很难严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不良信息传播,短视频、游戏沉迷,网络诈骗、盗骗个人信息……长久以来,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一直备受关注。其中,平台防护措施不够严密合理,是未成年人网络风险的重要来源。
此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就要求,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移动智能终端应在家长验证并确认后才能执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或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平台应设置更合理、更严密的未成年人模式,防止举措流于形式。”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旭坤说。《条例》也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并每年向社会公布防沉迷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监护人的网络素养也至关重要。《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有28.7%的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得不多,主要上网行为是看新闻或短视频;此外,还有7.8%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
“约1/4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有可能对其管理子女上网行为产生影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说,部分监护人自身网络素养不够高,加剧了未成年人上网相关问题。
如今《条例》施行已半年。半年来,涉未成年人的网络乱象有什么新表现,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各方如何落实相关要求,为孩子上网保驾护航?记者进行了采访。
未成年人上网亟须各方守护
北京市民孙杰(化名)发现,自己读小学的儿子总是半夜偷偷拿手机“刷”短视频。“我明明设置了青少年模式,晚上10点之后需要家长输密码才能登录,怎么还能玩呢?”
通过暗中观察,孙杰发现了原委。“即便使用青少年模式,孩子只要退出当前账号,用另一个手机号重新注册一个新账号,就能避开青少年模式。”孙杰表示,“我认为这样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很难严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不良信息传播,短视频、游戏沉迷,网络诈骗、盗骗个人信息……长久以来,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一直备受关注。其中,平台防护措施不够严密合理,是未成年人网络风险的重要来源。
此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就要求,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移动智能终端应在家长验证并确认后才能执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或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平台应设置更合理、更严密的未成年人模式,防止举措流于形式。”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旭坤说。《条例》也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并每年向社会公布防沉迷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监护人的网络素养也至关重要。《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有28.7%的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得不多,主要上网行为是看新闻或短视频;此外,还有7.8%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
“约1/4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有可能对其管理子女上网行为产生影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说,部分监护人自身网络素养不够高,加剧了未成年人上网相关问题。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