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超5000亿!史上最赚钱基金经理是这么投资的
华尔街是遍地流金之地,而对冲基金经理又是其中最能赚钱的一群。
那么在历史上诸多的大佬中,谁又是最能挣钱的对冲基金经理呢?
真有人统计出来了!
据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的基金平台统计,肯·格里芬(Ken Griffin),自1990年创立对冲基金以来,累计为投资者赚得740亿美元收益,成为了事实上的“对冲基金经理第一人”。
初步计算,格里芬赚的钱折合人民币5300亿元,非常惊人。
另外,格里芬保持了旺盛的投资赚钱能力,直到现在他掌控的Citadel公司(城堡投资)每年赚的钱仍在全球对冲行业里排名前三。
这样一个人是怎么打理自己的投资的呢?
大学时启动创业
格里芬的交易天赋,在大学时期就凸显出来。
1986年,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他,就已经开始向同窗们募集资金,随后成立产品进行运作。
虽然同期这么操作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没有坑同学,而是给同学们“谋福利”的,格里芬是少数几个哈佛校友之一。
而且,格里芬的操作方法确实与众不同。
据说在那个信息闭塞,没有互联网的当年,格里芬竟然在宿舍安装了一个卫星通信装置,借此接受股价变动的实时信息,真是惊人的执行力!
他大学时的受托资产行为,也成为其财富传奇的起点!
22岁自立门户
格里芬在诸多对冲大佬中还不算离经叛道。
如果论“规规矩矩”,他大概就比文艺复兴的西蒙斯稍微差一点点,优于大批中途肄业的大佬们。
格里芬在哈佛“乖乖”的拿到经济学学位后,开始进入资本市场,此时也是美股科技牛市和量化对冲时代的起点。
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天使投资者:梅耶尔(Frank C.Meyer),该人是一家买方机构的创始人,给了格里芬100万美元的投资本金。
短短一年,格里芬将这笔钱滚动到170万美元,大大超出梅耶尔的预期。
随后,格里芬“管钱”的战绩在圈内小范围传开,引来了诸多投资人的慕名关注。
随着外部资金持续“来敲门”,格里芬“顺水推舟”:1990年用420万美元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Citadel,当时他年仅22岁。
一直能“赢”,赢到现在
或许很多人没想到,初出茅庐便自立门户的格里芬,可以一路“滚雪球”至今日!
毕竟,竞争极其激烈的美国市场,高速淘汰交易天才是“常态”,消灭投资神话是“客观规律”,而能超越时代“存活”三十多年的投资俊杰少之又少。
那么年纪轻轻的格里芬,何以战胜那么多投资大佬,直至现在呢?
答案是,量化交易。
表面上看,格里芬的专业背景,与其“对手”相比没有十足优势。
文艺复兴的创始人西蒙斯(James Simons)有数学家背景,因而能在1970年代末离开学界后,用超强的数学和科学模型来管理基金。
其他的早期量化基金,也多数有数学、物理或天文学等天赋。
以至于有个说法,量化行业早期的一批对冲基金经理聚餐时,除了互相指责“爆粗口”外,谈论概率和统计的最新成就也是热门话题。
自有“特长”
但格里芬自有其“特长”。
他特别善于搞“速度”,还记得他曾经在宿舍里按卫星天线么?这和后来他干的事儿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
业内传闻:格里芬的“灵感”来自于学生时代的一个“憋屈”事件。
他学生时代在哈佛“管理产品”时,曾与一家投资机构进行的对手盘交易中,其中一笔交易收益低于格里芬预期,于是格里芬在宿舍向对方交易员“抱怨”。事后,他干脆开始搞起了“交易撮合”。
更戏剧性的是,格里芬的那个对手方,据说名叫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SIG),成立于1987年,成立伊始曾得到英格兰德(Israel Englander)的支持,后者为其“赞助”了费城交易所的一个席位。
英格兰德是大名鼎鼎的千禧年的创始人,比格里芬早一年创办基金。
无论是SIG、千禧年,还是Citadel,如今均已成长举足轻重的量化交易机构。
或许,当年SIG的交易模式让格里芬感受到了“技术压力”······
如今,Citadel首席信息官对外称:Citadel首先是一个科技公司,然后才做交易。
“两条腿走路”
格里芬对Citadel的定位,在2008年金融危机进行了进化。
此前,Citadel与华尔街同行有着“整齐划一”的定位,诸如受托管理客户资产、内部基金运作、自营投资等。
然而,格里芬并不满足于对冲基金业务。
有资料显示:2008年底他搭建Citadel的投行部门,参与多个大类资产的交易和承销,还为机构客户做担保信贷,甚至一度将高盛作为竞争对手,欲成为美国顶尖的证券机构。
但投行业务谈何容易。
金融危机过后,诸多大型投行开始恢复元气,Citadel的投行团队也经历了频繁异动,甚至还传出格里芬要卖点这块业务。
虽然进展不顺,但Citadel已经在市场上了有了另一个品牌:城堡证券。而对冲基金业务集中于城堡投资。
格里芬的投行业务败北后,他又发现了新机会,开始盯上做市商业务,这通常是券商机构的“肥肉”。
但这次“跨界”有着更高的胜率。
因为城堡证券的团队基因中,有来自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物理学、统计学等多元理工背景的学霸,转型做市商业务可谓“顺理成章”。
如今,城堡证券的名气甚至高于城堡投资,前者的员工在全球接近2000人,并很重视亚太市场,在香港、上海、新加坡、悉尼、东京和古尔冈等地均有本土化团队。
华人学霸隐身团队中
如今,Citadel旗下有两个平台,其一是对冲基金城堡投资,其二是做市商城堡证券。
二者在Citadel如何“互动”,外界无从知晓。
在中国市场,城堡证券的“可见度”更高,因为其有着在岸业务。
赵鹏(左),格里芬(右)
值得注意的是:城堡证券的首席执行官(CE0)名叫赵鹏,他是出生于中国内地的80后,曾就读北京八中的少年班,之后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之后攻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学的博士学位。
2006年,赵鹏进入城堡证券,十年之后从量化研究员变身为CEO。
如今,城堡证券的做市规模成为美股“一霸”,占美股每日交易量超10%,期权市场份额占比20%。
城堡证券更在中国快速展业,不仅拿到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资质,而且还将资深的公募人才汤晓东招致麾下,负责中国业务。
不管怎样,华人群体肯定是citadel人才库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