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买成“榜一大哥”,日本央行亲自下场买股票,是错是对?
经过长达十年的购买,日本央行已坐拥37万亿日元的股指ETF,市值占东证总市值约4.3%。
日本央行的购买确实起到了托底的作用,维持了市盈率没有过度的向下波动,但同时,在损害市场效率以及退出方面也备受质疑。
散户、基金、银行、甚至外资似乎也并不领情,他们的日股净买入量不断走低。
日本央行直接入市依然属于非主流,但当市场预期发生严重偏差时,维护市场稳定已经是公认的政策职责。
这一点不论在外汇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更为名正言顺,但放到股市似乎变得顾虑重重。
所以股票市场需要一个怎样的国家队?
日央行十年买股无人问,巴菲特一朝代言天下知
说到国家队下场买股票,上天入地,再找不到比日本更有诚意的了。2010年到2020年,日本央行默默的买了十年。
十年里,散户、基金、银行、甚至外资似乎并不领情。他们的日股净买入不断走低,而只有日本央行,买成了“榜一大哥”。
日本央行的买股历史始于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而日本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尤为疲弱。于是,日本央行在2010年10月实施全面宽松货币政策,由此开启了股市ETF义无反顾买买买的道路。
其最初计划购买的金额较小,上限为4500亿日元,约合当时369亿元人民币。
不过由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及欧债危机,日本经济和通胀依旧不振。日经指数在小幅企稳了4个月后再度下跌了约1年,并跌破了前期低点。
2013年日本政府加速实施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安倍“三支箭”中的一支便是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4月日央行在QQE的框架下,增加对股指ETF的购买。年度购买额度上限上调至1万亿日元,并废止购入期限。
伴随这宽松政策带来的经济筑底回暖,日经指数启动了一轮牛市,上涨持续到2015年8月,涨幅超过50%。
2015年日本经济增速再度跌至零增长附近,通胀也再度转负。2016年日本央行首次实施了负利率政策,并将股市年度新增额上限从3.3万亿日元大幅上调至6万亿日元。
此后,日经指数依然在经历了8个月的下跌,跌幅超20%后,在通胀脱离负增长后,又开始了震荡上行。
2017年至2018年期间,随着日本央行ETF购买规模的持续增长,其已超过海外投资者及非金融法人成为日股最主要的净买入方。
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后,日股大跌30%。日本央行宣布将股指ETF年度新增余额上限翻倍至12万亿日元,同年,日本股市在日央行超7万亿的买入以及全球股市共振下,大幅上涨了70%以上。
2021-2022年:日央行购买脚步大幅收缩,与此同时,日本经济疫后复苏远远落后。日本股市陷入了横盘震荡。
直到2023年,日本央行几乎停止了购买的脚步。但在经济通胀转好,巴菲特“代言”的效应下,日股在沉寂30多年后,再度成为全球市场的焦点。
而至此,经过长达十年的购买,日本央行已坐拥37万亿日元的ETF(账面价值),2023年 底占市值占东证总市值约4.3%,最高时则占5.7%。
央行买股,解药还是毒药?
从ETF的购买机理来说,日本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ETF触发了ETF的创设。当ETF交易价格超过其净资产值而产生溢价后,一级市场就会发行新的ETF份额,来平抑溢价,从而也形成了对ETF标的股票的购买。
因而,国家队通过购买ETF来支持资本市场的好处在于,可以省去买入众多股票的操作成本。
根据野村东方国际的研究显示,日本央行购买ETF对股市的托底作用显著。
2013年后日股进入长期上涨通道。虽然不能说这主要因为日本央行的购买。因为若考察2013年以来日股的动态市盈率以及动态每股收益,东证指数的动态市盈率长期稳定在15倍的中枢水平,而每股收益自2013年以来持续增长。
不过,日本央行迄今为止对ETF最大规模的净买入发生在2016年、2020年日股大幅下跌的时候,购买起到了托底的作用,维持了市盈率没有过度的向下波动。
不过,对于国家队,尤其是央行直接下场买股票的非议也从未间断。
国家直接持有股票或者ETF的副作用主要有三点:市场性、有效性和退出。
1、损害市场效率: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就认为,日本央行直接买股票会损害市场效率,因为它会打破股票的定价机制,股票的定价应该基于供求关系。同时,因为政府间接持有公司股票却不行使股东权利,也可能削弱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2、政策的有效性:此前在2019年1月国内对于央行购买股票ETF也早就引发过争执。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表示,央行支持实体经济有很多方式,比如降准、降息、定向支持三农和小微等。就央行买股票而言,从日本的经验看,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并不明显。此外,央行作为政策制定机构,购买股票ETF,什么时点入市,什么时点退出都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对不参与股市投资的私人部门也会带来不公。
3、而日本央行买ETF面临最大的问题无疑就是退出。日本央行持有账面价值约37万亿日元的ETF,退出将给市场带来的巨大风险。
据日本央行估算,为了不引起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如果以每年3000亿日元的规模逐渐抛售持有的资产。顺利的话,全部清仓也需要花费约170年。
而转移至其他部门,或者转增日本年轻群体也会带来财政以及结构性问题。目前日本央行ETF的退出和国债的退出一样,几乎无解。
因而从更为普遍的国家队救市方式来看,大致还是采取:一是以欧美为代表的,通过扩大养老金等市场主体的买入稳定股市;二是类似韩国以及中国香港的,通过设立平准基金来稳定股市。
股市需要怎样的国家队?
尽管日本央行直接入市依然属于非主流,但不可否认,当市场预期发生严重偏差时,纠偏市场预期,维护市场稳定已经是公认的政策职责。
这一点不论在外汇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更为名正言顺,但放到股市就似乎变得顾虑重重。所以股票市场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国家队?我们多少可以从日本央行十年经验中得到一些启发。
1、及时、足量、全方位的政策。
从日本央行2010年、2013年2016年以及2020年买入ETF来看,都是在一系列大规模宽松政策的框架之下。对应日股的走势来看,股市和经济依然是毛和皮的关系。没有增长通胀和企业盈利的配合,救市难以扭转股市的总体趋势,比如2010年和2016年。
与此同时,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反应的也是对经济的信心。只有当提振经济的政策足以保证经济实现复苏目标,踏入正常轨道,才能真正起到纠偏股市预期的作用。
2、国家队出入要透明。
日本央行的操作是事先报备事后公告,全程透明。这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道德风险,同时优化对市场预期管理的作用。
入市参考公司二级市场增持。买入的位置和依据是什么,市场低估到什么程度买,总额是多少,频率是多少,资金哪里来。同样将来,退出的时候也是如此。退出的位置和依据是什么,市场高估到什么程度卖,额度是多少。从而达到对过分悲观和狂热的市场形成理性回归的效果。
3、不断的完善市场治理。
国家队对于股市之所以更为顾虑,是因为除了损害市场效率很市场流动性之外,不同于外汇和债券市场,交易的是相对标准化、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货币和国债。股市最终交易的是公司,公司之间的差别更大,交易信息更不透明。而事实上这一点不论是对于政府、法人还是散户,都是相同的风险。因而优化上市规则、提升公司质量、加大违规惩罚以及投资者保护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否则国家队便可能遭遇普通股民同样的“扇贝”危机。
去年日股狂飙、除了巴菲特“代言”之外,日本监管层推行的改善市净率(PBR)计划增加股东回报,也是提升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日股中,低PBR企业很多,东京证交所2023年3月要求上市企业开展重视资本成本和股价的经营。每月公布公示举措的企业一览。上市公司通过扩大业绩、回购、分红等方式提升PBR,对公司股价表现都有所提振。
可见,股市所需要的国家队,并非是一定要力挽狂澜(日本央行也没有做到)或者像日本央行一样买成“榜一大哥”。而应该是致力于帮助市场恢复正常的运作机能,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投资、融资的生态。
热剧《繁花》中有一句台词或许让投资者更印象深刻,阿宝对李李说:你知道经济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吗?股票上市不能成为资本游戏,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通过上市做大做强,让持有股票的股东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
所以还是那句话,经济和大浪淘沙后的好公司才是股市长牛的根本。
另外,补充个题外话,日本央行买股赚钱了吗?
从目前来看自然是赚的。
去年一季度,日本央行持有ETF账面价值37万亿日元,公允价值则达到53万亿日元之多,11月发布的去年上半年财报来看,没怎么增加的37万亿持仓又增值了1.137万亿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