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赛道Hyper | 一加李杰:高举智能手机内卷旗帜

 小尚

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虽然没有高举性价比大旗,但以极致产品力作为整体战略指引,并辅以用户价值满足和同等产品的相对低价策略,一加用“一加12”作为十周年扛鼎和集大成之作,向市场展示了在高端市场的差异化存在。

就产品系冠名而言,一加是“表”虽有异,“里”却一致。

一加在高端市场,有两个系列:一加数字系列,没有常见的Pro、Ultra或Max版,只有数字标准版;其二,冠以“性能向旗舰“的Ace数字版。前者实际对标的即Pro/Ultra/Max版,而Ace数字版则对标其他品牌的旗舰标准版。

这种命名规则,应当是出于产品力优先的战略指引和市场营销考量。战略目的很清楚,而产品系的命名,在一加的市场策略体系中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核心模块。这样的命名方式,并非随意为之。

从一加12发布会最后环节的竞品参数对比也可看到,一加数字系列实际对标小米14 Pro。表面看是标准版,实际产品力却是Pro版,定价则大幅低于Pro版,小幅高于标准版。

为何这么做?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说,“目前各家主要出货销量聚焦在标准版”,而一加遵循“产品力优先”战略,故虽然一加12实际对标竞品的Pro版,但在做市场推广时,无后缀的标准版命名、相对低的定价和相对强的产品力优势,很可能会形成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最终达成李杰的预期,“好口碑的产品,能帮我们更多地吸引没用过一加的用户”。

这才是一加的目的,无论是产品力优先战略,还是产品系命名,抑或是三年内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为零等等,都为了这个整体目标。

很明显,一加要扩大市场份额。但这个目标,很有可能有个边界,即销量规模的主动控制。

屏幕和影像:挑战竞品Pro版

12月5日,一加发布年度旗舰“一加12”。这也是一加成立10周年的集大成之作,故而被一加称为“十年旗舰”。

一加12发布会长达120分钟。李杰不厌其烦,详细介绍了这款一加有史以来最强性能旗舰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所有优异体验的技术细节,以至于现场观众渐感不耐烦。

李杰,OPPO产品经理出身,2022年4月接管一加。在发布会后的媒体见面会上,李杰正襟危坐,腰杆笔直,背部并不紧靠椅子。

这样“紧绷”的李杰,带着一丝紧张,直接说出那句,“接下来要继续卷产品力”,低调宣告了一加的目标就是要加强行业产品内卷,以产品力优先取胜的战略。

一加12的产品力,到底有多强?很难一一例举,就像李杰说的那样,实在太多。

简要概括来说,首先是屏幕,与京东方联合定制的OLED微曲屏——护眼明眸“东方屏”:支持2K+120Hz LTPO3.0自适应刷新,局部峰值亮度达4500nit,支持2160HZ高频PWM调光。

这块屏幕内置OPPO首款自研显示芯片Display P1:搭载自研画质引擎,具备业内首项手机“单像素独立校准”技术,通过对屏幕上每个像素的独立校准,可避免显示时的颗粒感,从而画面显示更纯净。

同时,东方屏的色彩均匀、通透性、低灰阶亮度和色偏等,均使用电路级解决方案,刷新18项目DisplayMate A+纪录,成为首款拿下DisplayMate A+认证的国产2K手机屏幕;实现杜比视界标准兼容,这个配置通常只有在Pro版高端旗舰机型上才有,可见一加12虽然看着是标准版,但产品力定位是Pro版。

这块优秀的屏幕采用“明眸护眼”技术,通过2160Hz高频调光、类DC调光、硬件低蓝光设计、类自然光显示,以及环境光自适应等多项功能相组合,全方位照顾用户在游戏、观影、夜间阅读等各种场景下的护眼需求。

其次是影像。一加12影像设计由OPPO Find旗舰团队操刀,在OPPO体系内首发“超光影影像系统”:包含三颗后摄、与之搭配“ProXDR”屏幕、以及相应的成像和显示算法。

这三颗后摄分别为与索尼联合研发的LYT-808/5000万像素广角主摄,4800万像素的IMX581超广角/微距两用镜头,以及6400万像素的超光影潜望式长焦(OV64B),加上哈苏色彩调校。

一加12后置的三颗镜头,其中潜望式长焦的传感器并非顶级,但OPPO Find影像调校团队擅长的大光圈长焦能力,对等效焦段的高倍变焦场景的白平衡高度把握能力,以及近距对焦三后摄功能的灵活调用能力,让一加12的影像表现能和竞品小米14Pro打得有来有回,不落下风。

除了可变光圈和长焦微距能力逊于小米14 Pro,其他的比如像素四合一、双原生ISO、DOL-HDR、全像素全向对焦等技术(这些也是索尼高端传感器的标配能力),都与小米14 Pro持平,而12bit ADC(模数转换器)采样精度是小米14 Pro的4倍,在硬件上限可吊打之。

值得一提的是,一加12在拍摄部分物体时,因三摄功能的灵活切换,有些场景能实现长焦微距功能。但是,一加12官方没有说明其具有长焦微距能力。这是华尔街见闻在测试拍摄性能时发现的“隐藏”能力,而非一加12的标准功能。

此外,一加12的后置三摄,在处理人像和夜景光影时,显得极为灵活:侧重场景自然光线还原。也就是说,对于暗夜的暗光部分,不“主动”增亮,而对于暗光部分,又能做到还原细节,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这就是晚上拍的,而不是把夜景拍成白天的效果。

坚持卷产品力、定价和堆料

一加12定位高端旗舰,但对性能的追求有点狂热,毕竟业内高端旗舰大部分追求性能均衡,表现稳定,故而调校一般不会过于激进。

但是,一加12例外。

一加12搭载骁龙8Gen3旗舰芯片,顶配版配置24GB LPDDRX5 DRAM内存和1TB UFS4.0闪存,这被称为性能高端铁三角组合。

为什么说一加12调校风格激进,狂热追求性能表现?

追求极致的散热效果,可以作为观察窗口。在什么场景下会强调散热效果?就是CPU频率跑满的场景(比如运行高负载游戏),同时要求控制能耗。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用户手感温度和续航性能,属于能被用户直接感知的部分。

一加12采用的散热材料,是面积高达9140平方毫米的超大型VC均热板。此次也继承了此前一加Ace2 Pro首发的“拉瓦尔气道”设计,虽然散热材料面积Ace2 Pro持平,但工艺更进一步。

通过加持超大散热VC均热板、微架构超算引擎调校、内存基因重组和焕新存储设计等技术,一加12在不使用额外散热的情况下,安兔兔能跑出220万分+的成绩,仅比开启散热模式的跑分低1%。

为了极致性能带来的产品力表现,一加不惜工本。举个例子:2022年8月9日,一加发布Ace Pro,在业内首次淘汰8GB,直接从16GB起步。那时内存并没降价,因此不是因为内存价格低,一加才趁机推出大容量DRAM。

“我们做的时候并非因为内存降价,(若因为降价才做),那不是产品优先,而是成本导向。”李杰说,“对我们来说,内存价格涨跌,这都是外界因素。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就是必须坚持‘产品力优先’战略。”

此次一加12各内存组合版本定价,称得上“卷”出极致:12GB+256GB,标价4299元,小米14 Pro定价4999元,小米14标准版定价也是4299元;16GB+512GB定价4799元,而小米14 Pro定价5499元,小米14定价4599元;16GB+1TB定价5299元,小米14 Pro定价5999元,小米14价格4999元。

另外,一加12的24GB+1TB规格,定价5799元,小米14 Pro没有同类规格。

很明显,一加12各内存规格版本,与小米14 Pro同规格产品定价相比,都便宜700元;一加12的24GB+1TB规格比小米14 Pro的16GB+1TB规格,便宜200元。

什么是产品力优先?产品力和定价的关系是什么?

李杰说,“产品力接近,一加定价一定更极致;价格接近,一加产品力一定更领先。”这就是一加12“一部,即全部”的内涵,这也是一加的整体策略。

“‘产品力优先’不是硬件或参数优先,这些硬件、堆料、参数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体验。”李杰说,“一加接下来要走的路,首先肯定还是硬件顶级,也就是大家说的堆料。连料都不堆,非得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能把硬件参数就不够好的东西比别人搞得更好,这不现实。硬件的部分是基础,我们肯定在各个档位会选用这个档位最好的硬件。”

有何考量:可以三年不盈利

作为OPPO子品牌,对产品力追求如此热情,而定价又如此激进,会不会伤到OPPO?一加和OPPO的关系是什么?

一加创始人刘作虎说,“OPPO和一加在运作上相对独立。除共享底层架构、平台、技术和供应链,两个品牌各有其清晰定位、独立产品线研发体系和营销体系,通过建立各自的品牌特色,针对不同的用户,推出差异化的产品。”

对此,李杰做了进一步解释,OPPO是一个全渠道品牌,覆盖的人群比一加更大,两者的目标群体不同。

一加更聚焦性能赛道,产品首发技术也聚焦性能;整个模式包括产品的定位和用户人群,更多侧重于年轻男性市场和学生人群等,这是一加的策略。有专门的团队从品牌、市场和产品角度做一加,并与OPPO共用底层技术、平台架构、供应链、售后和渠道等。

目前,一加整个产品结构分四个模块:从2000元档一直到5000元档,分别是Ace V、Ace数字、Ace Pro和数字系列旗舰。

其中,数字系列即4000-5000元+档位;Ace系列,定价区间由高到低分别为:Ace Pro、Ace数字和Ace V,相应价位段分别为3000-4000元+档位、2500-3500元+档位和2000-2500元+档位。

刘作虎说,“一加数字系列是一加的高端旗舰,定位前沿科技的引领者;Ace系列则作为性能标杆,目标是做旗舰体验的普及者。”

很明显,一加产品系,目前没有2000元以下的价格段。

李杰说,“现在就四款产品(一加数字+Ace系列),每款产品打一年,中间也不搞迭代。我们的目标就是每个档位的产品都做到这个档位最好,这是我们产品规划的思路。现阶段我们更重要的是先把数字系列和Ace系列做到更好。2000元以下价位段,如果市场有需要,我们也不是不能考虑,但目前暂时没有这个规划。”

从一加的产品力角度看,比如性能、屏幕、影像、散热、游戏、命名和定价等等维度,体现了一加12的强悍竞争力,但如此激进的定价策略,看上去很难有利润。据一加解释,这是出于其主动控制的结果。

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一加12销量越多,成本越高,而利润可能很微薄,甚至接近于零。李杰承认利润不是一加现阶段的重点,“利润不是目前我们最大的考虑,之前9周年就说过,未来三年一加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可以为零。”

如此大费周章,甚至不惜零盈利,到底为什么?

李杰说,“我相信具备好口碑的产品,能帮我们更多地吸引没用过一加的用户。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好产品建立好口碑,用好口碑再去影响周围的人,这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用户。我们希望形成这样正向的循环:这样我们也能更多地做投入以研发新技术,从而聚焦、做出好产品和优异的技术体验,再开始一个新的正向循环。”

这可能就是刘作虎说的一加要坚持“不追随、不盲从、不将就,让一切都回归用户价值”的落地路径。

但是,商业的本质或者说天然的任务是盈利。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一加主动选择不盈利,但也明确了时间节点:2023-2025年。这说明,一加当前的核心任务,很可能只是在目标群体中镌刻“产品力强悍”和“无限追求实现用户价值”的深刻印记,至于销量占有率,并非第一追求目标。

由此,不难推测,一加很可能会主动控制销量规模,将成本和代价降到最小,以便在2025年期满之后,实现华丽转身。

本文标签:
事关“2024年降息”,下周美欧英三大央行决议,市场紧盯蛛丝马迹
公募监管新规对券基格局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