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滨工业园的蝶变(四): 科技创新锻造发展之翼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之际,京滨工业园微信公众号推出《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滨工业园的蝶变》系列专题,深入报道置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前沿、雄踞京津冀三地核心区的京滨工业园,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走过的十年历程,展示京滨人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书写了硕果满枝的京滨答卷。
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滨工业园的蝶变(四)
科技创新锻造发展之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中,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勇蹚转型新路,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为产业突破提供更强科技支撑,以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京滨工业园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持创新驱动为核心、产业强区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全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奋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凝心聚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全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园区如何实现突破创新,如何让区位优势、固有资源碰撞出更新、更大的发展动能?
十年来,京滨工业园在行业资源互通共享、产业发展跨界融合、区域发展协调协同等多维度创新思维,扎实迈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重点打造了“京滨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保光新材料研发共享平台”,促进企业、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力。
“京滨智能制造创新平台”由园区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即由园区牵头引导,园区有关重点企业作为建设主体和共建单位打造,集设计研发、小试中试、通用制造、市场营销、投融资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包括京津智能制造加速中心、京津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线上服务平台。
京津智能制造加速中心,位于天津京滨工业园内,目前已投入使用9423平方米,预留面积近20000平方米。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智能化共享平台,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及数智化服务,同时对企业提供技术到产品、产品到服务、智能化改造、共享功能等服务。经加速中心1-2年的培育,中心内五家企业每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研发投入金额达1000万元,新增申报专利42个(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17个、软著13个),企业均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生经济效益。
京津协同创新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中关村大厦,面积1396平方米。目前已与20余家智能制造相关设计平台、研发平台、数据平台及检验检测平台展开战略合作。整合引入京津高技术、高研发、高智能化资源,并作为武清与北京创新、人才、技术、资金、产业资源高效流动的通道,重构产业链发展新动能,打造优质产业集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享受到“科技创新平台”所提供的功能与服务,为企业孵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京滨工业园从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大力协同区域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形成联动效应。
“保光新材料研发共享平台”是由园区引导,保光(天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包含了PVC材料研发室、粘度测量实验室、橡胶材料研发室、样件制作室、NVH实验室、前沿材料研发室、基础材料研发室、精密仪器室、冲击实验室、吸音实验室、环境模拟实验室、喷涂模拟实验室、烘箱实验室、中试车间和成果展示厅等。平台实验室占地1350平方米,目前已经为园区静达合成材料、博尔福汽车零部件以及区外数家企业提供共享服务并产生收益。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京滨工业园的产业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园区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建设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源源不断播撒创新创业的“火种”,形成园区、平台、企业等要素共同参与的良性循环。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无论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还是重大技术创新的决策,或是创新高端要素的聚合,都离不开企业的创新节点核心作用。
十年来,京滨工业园高度重视园区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在科技创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开展了系列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紧紧围绕“高”和“新”两个核心点,不断完善园区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园区积极向企业宣传科技创新主体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及有关培育体系的认定、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自主知识产权数量、研发能力等要素主动靠前提供科技服务,指导企业做好申报入选工作。
园区通过对300家实体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建立台账。根据台账信息筛选出符合申报标准的企业并逐一走访。园区还加大惠企力度,购买第三方公司服务,免费为园区企业开展申报工作,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京滨工业园拥有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累计认定雏鹰企业198家次,瞪羚企业23家次,累计认定领军及领军培育企业3家;园区现有创新型中小企业累计4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园区拥有市级及以上平台9家,包括孵化器、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中心等。
园区“天津市武清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件制造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园区申报成功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市级6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家。园区内博思特能源装备、保光汽车、大禹节水等多家企业曾申报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并获得提名。
京滨工业园通过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正加快构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奋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新高地,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奋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创新为“墨”,人才为“笔”。十年来,京滨工业园以卓有成效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厚植人才创新土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成为越来越多科创企业与人才施展抱负、茁壮成长、实现梦想的理想之地,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园区针对人才引进、队伍建设等方面问题积极开展人才新政及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宣讲会,深入科技型企业开展精准服务,协助企业开展武清区自主人才认定申报,近年来认定A类人才39人,B类人才79人,认定武清区引才大使4人。
园区引进美国顶尖金刚石材料科学家梁奇博士创立天津美力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高端半导体材料合成装备制造和高品质单晶金刚石材料合成。引进了海外人才刘新兵博士,与园区镭恒激光合作开展钙钛矿太阳能激光退火工艺的研发。
园区组织“通武廊”企业服务下午茶活动,重点对接参会企业提出的用工、保险、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就业见习基地认定、招聘、落户等问题。会后经过对接,海纳川海拉(天津)车灯有限公司申请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申请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获通过。
园区每周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招聘启事,启用京滨就业服务中心举办就业集市,定期举办“通武廊”大型线下招聘会,邀请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走进园区,为企业和周边通武廊求职人员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打通就业信息“最后一公里”。
园区组织企业参加通武廊“廊坊、香河”专场招聘会,强化就业服务,畅通求职招聘渠道,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园区不断促进校企双方加强交流与合作,先后组织企业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廊坊市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天津天狮学院、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院校参加专场招聘,积极帮助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储备,不断激发企业活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年,也是京滨工业园高速发展的十年。园区锚定“人才高地”建设目标,不断建机制、搭平台,高质量完成科技、人才、招聘等工作,构建园区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发展好,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十年答卷翻开崭新一页。新征程上,京滨工业园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和区委“3+1+1”工作思路落地见效,以逐浪而上的气势和决心,围绕主导产业链条,找准产业创新方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点”的突破、“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形成支撑园区产业创新的新优势,向着京津冀科技、人才“双高地”的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