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A股中长期的三类“稀缺”资产

 小尚

本周市场底部区域,我们聊一聊攻守兼备的3类“稀缺”资产的投资机会:

(1)24年供给过剩,部分供给收缩的周期股具备“稀缺”属性;

(2) “硬科技”转型升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补贴,国企垄断生产要素的价值重估(中特估)也具备“稀缺”属性;

(3)美国主导全球“再工业化”,加剧传统制造供给过剩,但中国潜在被卡脖子的“硬科技”先进制造的“稀缺”属性,进一步得到强化。

具体来看,我们的核心逻辑如下——

第一,投资者不见兔子不撒鹰,在地产“托底型稳增长”政策彻底明朗之 前,继续布局攻守兼备的3类“稀缺”资产。

第二,供给约束(部分周期):“供需缺口”时代已经远去,但24年仍有部分供给收缩的周期品:煤炭/炼化/油气开采/消费建材/普钢/军工/轨交。

第三,行政约束(中特估):“要素重估”时代即将经开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国企垄断生产要素(泛公用事业)的价值重估。

第四,技术约束(硬科技):传统制造产能过剩,先进制造具备“稀缺性”,关注政府引导基金参与的半导体/医药生物/高端制造等领域。

第五,金融高质量慢牛起点,攻守兼备的3类“稀缺”资产,同时具备短期和中长期的配置价值。

1 投资者不见兔子不撒鹰,在地产“托底型稳增长”政策彻底明朗之前,继续布局攻守兼备的 3 类“稀缺”资产

11 月中旬市场调整以来,周期股获得较为明显的超额收益,基本符合我们近期的判断:A股的主要矛盾从海外转向国内,现金流量表困局正在驱动政策转向 “房企纾困”。我们既不能低估“房住不炒”的政策定力,但也不能低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决心:二手房价格快速回落,已经开始拖累一手房价格,如果任其发酵的话,当前房企的现金流量表困局,很有可能恶化成资产负债表塌陷的系统性风险。不过,当前投资者对地产链“稳增长”政策预期仍有分歧,供给约束/行政约束/技术约束的3类“稀缺”资产,可以引领市场的“抱团”方向。

2 供给约束(部分周期):“供需缺口”时代已经远去,但24年仍有部分供给收缩的周期品:煤炭/炼化/油气开采/消费建材/普钢/军工/轨交

我们在 12.21《产能过剩?一招破局!》中指出:16-17 年&20-21 年“供需缺口” 驱动周期股“涨价重估”的时代已经远去。展望未来,总需求偏弱、A股结构性 “扩产”以及美国主导的全球制造业 “再工业化”正在招致产能的新过剩周期。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结构性供给收缩的部分周期品就会显得弥足珍贵——(1)我们通过企业产能“投资→投产”的滞后期(也就是“在建转固”的滞后期),可以预判出24年仍会供给收缩的周期品(炼化/油气开采/消费建材/普钢 /军工/轨交)。(2)同时,新能源转型升级,比如风电/光伏的生产以及新能源车的生产和使用,会消耗大量电力,中国火电占比超过70%,这会额外增加煤炭需求,使得煤炭长期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

3 行政约束(中特估):“要素重估”时代即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 型举国体制”下的国企垄断生产要素(泛公用事业)的价值重估

我们在 12.3《3 大预期差!周期股会有“跨年行情”吗?》中明确指出:在逆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高质量发展“硬科技”转型升级将更加注重“安全”而非“效率”,和以往的科技升级不同:13-15 年的“移动互联网”主要依靠市场化 的资本驱动,聚焦效率提升;19-21年的新能源(车)是财政补贴+市场化资本共同驱动的,聚焦产业升级;23年及以后的高质量发展“硬科技”(光刻机等),有很强的“安全”正外部性,但“经济性”较低,需要“新型举国体制”下的财政资金支持。不过,随着地产行业步入下行周期,泛公用事业领域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重估(央国企股权财政)将会逐步替代土地财政。因此,“硬科技” 的转型升级必将伴随着生产要素的价值重估。不同于13年和19年的科技成长股行情,24年我们或将看到“硬科技”升级和要素价值重估(中特估)行情的共振。

4 技术约束(硬科技):传统制造产能过剩,先进制造具备“稀缺性”,关注政府引导基金参与的半导体/医药生物/高端制造等领域

美国主导的全球“再工业化”目的是逐步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必然会强化中国优势领域的传统制造的供给过剩;而中国相对劣势领域的先进制造则会受 到“小院高墙”等政策约束,其“稀缺性”进一步凸显。同时,中国监管层正在引导资金增加先进制造的投资比例:16年以来国资平台参与投资的传统制造项目数量趋缓,而先进制造项目数量持续提升;同时政府引导基金也在持续增 加半导体/医药生物/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领域的投融资项目。 从最近几年的一级市场投融资项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应用型科技的投资数量在明显减少,而“硬科技”(半导体/医药生物/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投资数量持续增加。

5 金融高质量慢牛起点,攻守兼备的 3 类“稀缺”资产,同时具备短期和中长期的配置价值

不要低估监管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决心,地产链“托底型稳增长”政策将会驱动周期股“脉冲式”跨年行情。(1)短期来看,在地产政策彻底明朗之前,不妨继续发挥部分“供需缺口”周期股的防御属性;(2)中长期来看,高质量发展“硬科技”的转型升级,也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补贴, 必将伴随着国企垄断生产要素的价值重估。 因此,行业配置建议继续关注两条线索:(1)“跨年行情”重视顺周期的“阶段性”反弹窗口期(煤炭/券商/中特估泛公用事业);(2)中长期继续布局 AI 算力基建、新能源车链(智能驾驶)等“硬科技”主线。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盈利环境 发生超预期波动等。

本文观点来自方正证券分析师曹柳龙(SAC执政编号:S1220523060003)于12月23日发布的报告《策略周报——攻守兼备的3类“稀缺”资产》,华尔街见闻有删减

本文标签:
英伟达官方盘点2023年10大研究!「神经朗琪罗」秒变逼真大卫,用AI生成3D虚拟世界
下周重磅日程:海外进入假期模式,中国制造业PMI将公布,华为问界M9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