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以战去战,以杀去杀!硅料巨头们为何要逆市扩产?

 小尚

愈到岁末年关,光伏现货市场价格表现得就愈加魔幻。正如赶碳号在最近两篇文章中提到的,n型产品对于p型产品的淘汰,是摧枯拉朽式的瓦解,是不容质疑的革命:

2023年12月26日中午,InfoLink公布2023年度最后一周的光伏主材价格:p型硅片单周下跌4.6%-9.1%,p型电池单周下跌3.5%-7%,p型组件单周下跌3.8%-5%。

n型产品,硅片、电池、组件表现则相对坚挺,单周分别下降:1.5%-2.2%、2.1-3.1%、3.8%-4.6%。

比n型产品表现更为坚挺的,居然是硅料,也是光伏主材四大环节中唯一没有跌价的。非但如此,多晶硅致密料在最近一个月已经保持在6.5万/吨不变。

奇怪不奇怪?

0以战去战

战国·卫·商鞅《商君书·画策》有云:“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最近,赶碳号经常感叹,千百年来人类的智商真的没有进化多少,我们祖先的智慧,总令人叹为观止。2400年后,商鞅这段话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对于光伏制造产业而言,市场集中度越高的环节,领先者对于后来者、老玩家对于新玩家的辗轧,越是直接而又彻底,比如硅料。为什么?牌面都很清晰明白:硅料环节,很多人其实只是看客,真正能够走上擂台的就那么几家。而一旦上台,生死就在一念间,要么死,要么活。《一代宗师》这样说:“功夫,就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倒下。”

12月14日晚,大全能源公告,将在新疆石河子市投资150亿建设10万吨硅料。还不到两个星期,12月25日,硅料龙一通威发布公告,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投资280亿元,建设50万吨工业硅和40万吨硅料。

150亿!280亿!通威和大全的这一轮大扩产,就像一次集体行动。硅料两巨头这次难道都是事先商量好的吗?另外,投资者也好奇,现在的光伏产能过剩,难道都是假的吗?另外,硅料巨头们,为何要纷纷向工业硅上游扩张呢?

硅料巨头纷纷布局工业硅(不含通威本次公告项目);来源:各公司公告

2023年12月25日晚,通威股份(下称“通威”“公司”)公告称公司拟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共同签署《绿色基材一体化项目投资协议书》,就公司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投资280亿元,建设绿色基材一体化项目达成合作。

公告显示,此次项目包括年产5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4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及配套设施。一期建设2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力争2025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二期建设3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根据市场条件择机启动。

价格下跌,产能过剩,行业洗牌,内卷成为光伏行业今年的主打词。大手笔扩产背后,通威股份意欲何为?

0周期底部的高手对决

政策、供需、技术等因素叠加下,光伏是典型的周期行业。

过去近二十年间,伴随产业周期的大起大落,多晶硅的Wacker、Hemlock、硅片的赛维LDK、电池组件的尚德、英利等昔日龙头沉浮皆在一瞬间。

而波动过程中不光存在着风险,更有巨大机会和回报,从结果来看,硅料龙一通威在每次周期中,几乎都做出了正确选择。

通威在2006年进入多晶硅行业时,就正值硅料行情的向上周期,当时多晶硅的高毛利也吸引了不少企业开始加速扩产,但通威并没有无序扩张,反而是通过几年时间才投完1000吨的产能指标。

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发改委将多晶硅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加之国外倾销压制、信贷紧缩,我国多晶硅产业一度陷入困境,通威在这几年时间“卧薪尝胆”,不断沉淀技术,为后期的“一骑绝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欧债危机、欧美“双反”接踵而至,国内市场哀鸿遍野,曾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片企业合肥赛维陷入停产,濒临破产。通威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于2013年9月收购合肥赛维100%的股份,迅速掌握了中游电池片、组件制造技术能力。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多晶硅料产能过剩、价格下行,价格创近10年最低点。在行业内企业人人自危时,通威股份又做出一个大胆决策,在2018年底逆势扩产乐山一期和包头一期合计6万吨产能,2020年公司产量直接达到全球最高。

同时,公司凭借成本优势,在2020年年初提出了2020-2023年高纯晶硅和高效太阳能电池业务发展规划,其中规划2023年高纯晶硅产能达到22-29万吨。而公司的确也在2021年和2022年相继投产了乐山二期、云南一期和包头二期合计15万吨产能。

这一把握周期底部的扩张策略,让通威在2021年开始的光伏新一轮热潮中成为率先产能释放的公司,帮助公司彻底坐稳了硅料龙头地位,成为“拥硅为王”的最大受益者。逆行者的背后,是通威对光伏行业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管理层在理性控制节奏和规模、回避和减少风险、把握成长机遇的决策能力。

0最低合理毛利率,才是产能过剩基准

资料来源:PVInfolink、太平洋研究院整理

2022年以来,光伏应用市场迅猛发展,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厂商大规模扩产,跨界入局者络绎不绝,2023年成为光伏产能释放最快的一年。经过2022、2023年的快速扩产,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等环节均被市场担忧面临产能过剩风险。

但事实上,评估产能过剩,不是用企业产能规划的简单加减法,规划产能和实际产能差异可能很大。在此前“产能为王”风潮下,很多企业为了迎合市场及投资者偏好,通过“规划产能”来拔高市场想象空间,但实则根本不具备全部落地能力,项目延期潮已经开始涌动。

另一方面,市场人士也指出,实际产能不等于有效产出,有效产出与产能爬坡还有良品率的关联度极高。这就像n型TOPCon等新兴电池技术,绝不是简单依赖设备采购,对工艺要求极高,而且需要持续动态优化,不同企业爬坡速度和良品率差别很大,阶段性有效产出会远低于外界认知。

并且,从光伏制造业本身特点来看,技术的迭代主要通过硅基材料的科技创新驱动。从PERC取代BSF,TOPCon、HJT取代PERC,n型彻底颠覆和替代p型,可能也就两年时间左右,而拥有更低度电成本优势的先进产能,永远不会过剩。

供需错配,让市场对光伏贴上了暴利的标签,但在看待产能过剩不过剩的平衡点时,肯定不能以暴利作为基准,以最低合理毛利率甚至盈亏平衡点为基准才更为客观准确。而这个基准对应的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可能只有50%甚至更低,按照明年全球终端需求500GW来测算,当前可以支撑的产业链“合理”产能超过1000GW,剔除“炒作者”,过剩的真实天花板会更高。

因此,需求端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无序的供给端才是。工信部也明确指出光伏存在产业短期内过热过快扩张、中低端产能过剩风险,供给侧改革实质动作也呼之欲出。随着“制造端”进入壁垒和“市场端”竞争壁垒的不断提高,光伏行业优胜劣汰、产业整合或将成为行业的主基调。

0通威的阳谋

多晶硅和电池片的增长,是光伏此轮产能扩张的代表与缩影。

2023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超过6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5%。电池片方面,根据InfolinkConsulting统计,2022年底Topcon电池产能约为81GW,而到2023年底产能或将达到477GW。

持续扩张先进、低成本产能,加速先进技术的迭代升级和落后技术产能的出清,这也正是通威的阳谋。拿通威此次扩产项目选址来看,内蒙古拥有电价,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综合优势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帮助公司巩固成本优势。且新产线产能也将更加适配下游N型技术迭代带来的需求,产品市场竞争力也会更强。

11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21.3GW,同增185%、环增57%,月度新增装机持续超预期;1-11月国内累计装机163.8GW,同增149%。这也验证低价刺激需求弹性的逻辑,降本增效对消化现有及规划产能有直接促进作用。且供给端出清2023年底已经逐步展开,通威这类龙头的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迎来新一轮成长,

截至2023年11月底,多晶硅致密料均价已达65元/kg,182单晶PERC电池、单玻组件均价已分别降至0.42元/W、1.01元/W,自去年底价格阶段高点以来均出现大幅下降。机构人士表示,多晶硅已迫近20年价格低点,组件价格已跌至1元/W左右,后续继续降价的空间很有限,价格已接近底部。

在2023年第六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大会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未来光伏行业的潜力、增长空间还很巨大,产能过剩几乎会在短时间内——半年、一年或者稍微长一点的时间——重新取得新的平衡。而本次通威抛出扩产规划的一期项目,计划于2025年年底投产,实际并不会对未来两年的供给产生影响,或许当这个项目在2026年开始释放产量的时候,又将迎来多晶硅周期的新一轮上行。

本文来源:赶碳号科技,原文标题:《以战去战,以杀去杀!硅料巨头们为何要逆市扩产?》

本文标签:
vivo印度事件背后:超大市场的诱惑和牙齿
华尔街见闻早餐FM-Radio |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