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下西洋”,“染指”全球资产的N种方法
过去一年,中国的百亿权益私募群内,出现了一股神奇的“逆流”。
——到海外市场挣业绩。
它们的足迹遍布几大洲,有的在东南亚,有的在北美,有的在东亚。
它们的手法“高低不一”,有的“单票重注”,宛若大散户;有的精准放杠杆买高等级债;有的指数化投资,有的投海外产品,不一而足。
它们的结果也高低不同,有的挣了大钱,有的赚了小钱。
但它们毕竟还只是行业少数,它们也付出了许多的代价.......
这场投资“新蓝海”的效果究竟如何?
价值老将 “逆袭”
私募排排网显示:2023年百亿私募的冠军是但斌执掌的东方港湾,旗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2.06%。
2022年但斌可谓相当不顺,当年加仓减仓都赶在了错误的时点,一度被市场“笑话”。
然而,2023年这位私募掌门人彻底“咸鱼翻身”。
根据东方港湾近期发布的年报,其过去一年的收益来源包括关注了AI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他甚至认为AI要远比互联网技术影响深远,更能成就更加伟大的企业。
这个表述与此前的市场传言相对吻合,即东方海外的部分产品对海外科技类资产有“很浓”的投资关注度。
当然限于资料有限,我们依然无法得知但斌在相关区域资产上的分配比例。
“一半一半”
所谓“一半一半”曾经是私募圈内的一个梗,现在成了“先见之明”的验证。
2022年初,随着全球市场深受地缘政策扰动,景林资产的高云程在路演时提出,把所辖的投资组合分成两个“一半”——半数境内、半数海外——以进一步分散风险。
但2022年里,景林的部分产品一度净值回撤明显,高云程的代表产品全年跌幅也一度达到23个百分点。
这被外界认为与其资产覆盖了H股有关——原来意图分散的风险,反而随着组合覆盖度提升而阶段性暴露了出来,这颇有点尴尬。
但时间进入2023年,景林的这一布局开始“显现”作用。该基金净值屡屡波段式上升,尤其是四季度明显上涨(下图)。
接近景林的人士指出:上述表现或与这家千亿私募机构的持仓重点覆盖多个AI软件和落地应用相关的公司,以及线上零售、消费相关的企业有关。
上述说法尚待进一步验证,但景林资产的净值曲线明显超越大部分主动权益同行,且与沪深300指数拉开差距,这或与其此前“一半一半”的设想有很大关系。
“染指”各类全球资产
如今的网上,宏观私募的名头,经常会与“私募魔女”李蓓“重叠”。
但其实,私募圈“水底下”的“投资巨头”们,有不少擅长宏观视角,其影响力和规模原胜于勤快蹦跶的大V系私募。
比如,业内宏观私募的创始团队很多人有着期货投资背景,典型如凯丰投资、敦和资产、永安国富。叠加李蓓的半夏投资,上述宏观私募的2023年表现并不如人意。
浙江一家知名私募元葵资产,创始人施振星1993年起就开始期货交易,自2023年将旗下宏观策略开始进行调整,关注更多的海外大类资产,特别是海外股市和美债。去年全年收益有9个点。
据悉,其去年3月开始布局美股科技股,并在四季度加大美债和大宗商品进攻,并通过指数投资的路径布局日本和印度,从而实现了不少的收益。
在当下海外投资渠道并不丰富也不太畅通的语境下,以指数投资的方式布局成熟市场、新兴市场,不失为一个选择。
“出口”并不“如烟”
中金财富最新指出:相较于大部分发达市场,中国投资人在本地企业投资的占比偏高,相对低波动的固收类策略更适合成为投资人尝试海外投资的第一步。
这家机构还认为:投资人降低组合风险的方式,不止包括降低风险资产比例,也可以维持风险资产不变、通过区域化分散的方式实现。
对于国内私募投资人来说,跨境投资依然有着很多的限制。
其一,投资成本较高。
北京一家百亿私募对海外投资并不“感冒”,近期直言在2023年初曾预测海外市场衰退,叠加从内地投向海外的相关工具成本有5%的费率成本,因此并未动手。
其二,投研力量不足。
诸多私募的投研团队仍是以关注A股公司为主,对港股的覆盖也是近几年才慢慢建立,对海外市场的探索有着语言关和文化关。
其三,政策和合同限制。
部分私募代销发行的产品,受制于合作方的限制,基金合同中并没有太多的海外投资灵活度。这有些是政策的限制,有些则是客户和渠道的规定,本身难言对错。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内地到海外,从单一资产如股票、债券到全天候、各大类门类资产,私募们出海的考验还有很多,如何把控合适的发展节奏,值得整个行业来反思。